首页> 神经系统> 多动抽动>爸爸有抽动症状,儿子也确诊抽动症!遗传还是巧合?
爸爸有抽动症状,儿子也确诊抽动症!遗传还是巧合?
2025-02-19 14:21:26 浏览量:968

这个问题,也是大多数家长担心的:为什么孩子会患上抽动障碍?这是遗传还是巧合呢?

小李(化名),10周岁。从4岁多就出现抽动症状,如眨眼、耸肩、撇嘴、清嗓子等。用过半年中药,但症状常更换。从小注意力不集中,情绪消极、容易急躁,常有畏难情绪。目前上4年级,勉强能及格,交流欠佳,较固执,没有上幼儿园,一直哭,不适应。

2023年5月份在北京进行相关检查后,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、抽动障碍。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后发现,母亲妊娠期间前3个月曾有流产先兆;父亲有抽动症状(耸肩);并且孩子还有甲亢及桥本甲状腺炎症。

制定第一步治疗方案:托莫西汀10㎎早(1片);阿立哌唑2.5㎎早(半片),同时添加贝悦思益生菌(朱红硫磺菌ttys-997+鼠李糖乳杆菌TT628+微量元素)辅助治疗,1个月后复诊,服药期间每2个月常规检查:血常规、生化、心电图。

干预第二个月后胃肠有改善,干预第三个月眨眼、耸肩、点头、清嗓等症状有所改善,复诊后报告显示:患儿主因注意力差,伴清咽眨眼等异常,现ADHD相关量表评估注意广度、分配度较前改善。

1.遗传因素

2.免疫因素

3.微量元素危害

4.围产期异常

5.过敏

6.社会心理

近年研究还发现抽动症与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有关,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5-羟色胺、组胺、谷氨酸和γ-氨基丁酸等。但不管是什么原因,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都是首先要做的事。

人类胃肠道的生态系统从口腔开始,经过食管、胃、小肠、结肠最后到达直肠,其150~200㎡的巨大表面积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定植空间,每毫升肠内容物含有的细菌数量在10万至1000亿之间。肠道菌群赋予宿主多种功能,包括产生维生素、吸收钙离子、抵御病原体、增强免疫功能等。

脑-肠轴交流是基于神经、免疫、内分泌及代谢等途径。肠道菌群可以直接或者通过宿主的生物合成途径间接产生神经递质,菌群失调可引起神经递质紊乱及神经发育障碍。

案例中所使用的微生态制剂——贝悦思,核心成分为朱红硫磺菌ttys-997和鼠李糖乳杆菌TT628,其中朱红硫磺菌ttys-997是药食同源的真菌,有抗炎、平衡免疫等作用,对于抽动障碍的改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胞外多糖,它可以显著抑制LPS(脂多糖)诱导小神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因子,并能减轻炎症因子表达。此外,鼠李糖乳杆菌TT628可以激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,增强5-羟色胺转运体(SERT)的表达,调节肠道中的5-羟色胺能系统,并增加海马和杏仁核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γ-氨基丁酸受体水平,通过脑肠轴干预神经系统疾病。

  • 上一条:小儿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专家为您全方位诠释
  • 下一条:多动症的最佳治疗方法
  • Related articles
    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