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神经系统>自闭症>脆弱拟杆菌BF839干预孤独症
脆弱拟杆菌BF839干预孤独症
2025-02-04 10:35:26 浏览量:968

我们都有听说过自闭症,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(autistic disorder)等,是广泛性发育障碍(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,PDD)的代表性疾病。这个概念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莱奥•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,是一个尚未被全社会所熟知与了解的病症。

它会影响患者与他人进行沟通与相处,这种障碍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羞涩,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,而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却无法理解。超过1/3的自闭症患者不属于口语交流者,也就是说,他们没有表达的欲望。除了交流障碍外,自闭症患者还喜欢遵循某一种形式,进行重复式动作。

一些患者对强光和噪音敏感,又或是身体不便,行走方式与常人不同。部分患者还会有智商上的偏差,但有一半的患者,拥有中等及以上的智商,在自闭症患者中,常见部分人群对一些细节具有强大的长期记忆,部分患者会尤其擅长数学、音乐、科学或艺术等领域,正是由于自闭症存在多种症状,各不相同,病因尚不明确,加大了治疗的难度。

2岁儿童从1岁10月开始被诊断为孤独症,给予行为治疗+口服益生菌(脆弱拟杆菌BF839),半年后复查量表明显好转,认为已经治愈,停菌半年后再随访患者,接近正常!

自闭症的干预是一项长期的治疗,需要家长们的高度配合。这种训练不同于医药及手术等医疗手段,会立即就有明显的效果,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。同时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巨大差异,还要根据自身孩子的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。

同时,在医疗方面,科学家们发现肠道里有相当多的神经细胞,其数量仅次于大脑。肠道内的细菌可影响大脑功能,大脑与肠道之间可以通过某些神经递质实现连接,成为肠—脑轴。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,占据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也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的关键调节剂,肠道细菌种群组成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,包括多发性硬化症、自闭症、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(PD)等神经系统疾病,研究表明,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会改变其中一些分子的水平,这些分子中许多作用于宿主神经系统,并且实际上在调节昼夜节律,焦虑水平和行为习惯中起关键作用。

肠道菌群的失调,可能会导致免疫的激活,其中代谢产生的一些毒素和神经递质,进而影响大脑的语言认知和感知觉,造成这些功能的异常。目前可以通过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,实现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调节,是拟杆菌属下不可多得的非产毒性源生菌,其中荚膜多糖PSA可调节宿主免疫。代谢作用产生的酸可以调节和促进肠蠕动,防止致病菌的定植,阻止潜在致病菌及其毒素在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入,达到调节自体免疫的作用。

  • 上一条:如何教自闭症儿童认识颜色?在家里也可以给孩子做的4种颜色认知训练方法!
  • 下一条:每68名儿童中就有1名患自闭症!自闭症儿童如何结交朋友?如何干预自闭症?
  • Related articles
    相关文章